青春与时代之光辉映海天
来源:球迷网斯诺克现场直播 发布时间:2025-04-17 11:21:00
2024年12月17日,习在海南省三亚市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既要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推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补链延链、优化升级,打造多层级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也要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守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同时要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习的重要讲话,让海南的青年振奋,也让海南的青年深思:怎么样才可以将习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怎么样才可以在逐步推动海南将生态优势和开放优势相融合中承担好我们青年的责任,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发挥好我们青年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正需要千千万万青年挺身而出、挺膺担当。
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起航恰逢时。习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新的部署,已经再一次为我们当代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是我们在田间收的种子……我们大家都知道,水稻的产量三要素是由千粒重、穗数和穗粒数决定的,我们的这项研究发现了生长素相关基因,也能够调控水稻的粒长和粒重,对水稻产量提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野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青年科学家乔继月,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里无数个奋战在种业一线的青年之一,主要是做野生稻耐盐种质资源挖掘、机制解析和育种利用研究,致力于育成高产、稳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她已经成功克隆并鉴定出了两个生长素相关基因,为水稻高产优质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乔继月是在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三亚的,一到这里她就不想走了:三亚的气候太适合种水稻了,“在种业方面,我们海南有很多特殊的优势,它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光热条件,是国内另外的地方所没有的”。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亚发现了一个雄性不育的株系——“野败”,他利用“野败”成功培育成了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是,现在的中国还有15亿亩左右的盐碱地等待开发利用,乔继月用双手比画了一个大圆圈,似乎要将这些盐碱地“一网打尽”:“我们通过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已经从中筛选出来一些具有耐盐品质的种质资源,这些发现可以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新的靶向,有助于培育出耐盐性更高的水稻新品种。”
最近十年间,习曾三次来到三亚调研农业农村工作。2022年4月10日,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叮嘱道:“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我们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就是在听了习的讲话之后,感觉特别受鼓舞,想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乔继月的老家在安徽农村,小时候在书上读到袁隆平的故事让她深受震撼,从那时起,她就在心中种下了一个“种子梦”,想成为像“袁老”那样的人。
向种图强。在乔继月的设想里,她所追寻的稻种具有耐盐性只是其中一个目标。“除了有耐盐的基因之外,还能抗病、抗虫、耐干旱、耐高温、耐低温,相当于是水稻里的‘超级战士’!”现在,她所在团队已经对全球22种野生稻建立了稻种资源库,“就等着我们去干活了!”乔继月开朗地大笑起来。
民以食为天,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我们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是全国16个国家实验室当中唯一的一家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我们主要围绕种质、种业创新、国家粮食安全,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等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最急迫的科研攻关,简单来说,可以用三个‘国家’来概括:体现的是国家意识,承担的是国家任务,完成的是国家使命。”
使命在肩,无上荣光。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专家与青年,从始至终坚持“四个面向”,扛起生物育种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种源创制及大规模鉴定、重大品种精准设计与培育重任,正在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攻坚队伍,力争成为引领国际生物育种创新发展,保障国家粮食、生态和产业安全的重要科技战略力量。
”乔继月最初选择农学专业时,父母并不支持,因为家里人就是种地的,吃够了种地的苦,怎么你长大后还要种地?可这个倔强的姑娘,还是选了要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深耕,因为她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她要用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对我来说,‘南繁’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份传承,我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装满优质的中国粮,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硬实力。
每次到海南考察,习都会谈到海洋。2024年12月,习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
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科技,海南在开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研发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1年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的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建成投产。气田核心装置是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拥有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12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尤其是世界首创的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如同40层楼高的钢铁巨岛,被16根聚酯缆锚链牢牢拴在1500米深海里的锚桩上,坚定而沉稳地浮在南海海面。2022年4月,习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面对埋头科研的深海人,习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4年初,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的综合处理平台正式在崖城海域落成。当年9月,“深海一号”二期正式投产。“我们顶着东北季风的侵袭,深入60000米的地层,打满‘底座’8腿12群桩,用国产化装备技术撬开了埋藏百万年的深海秘宝!”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的综合主办邓雨,对此印象极为深刻:“投产后深海一号整体高峰年产量将提升至45亿立方米,能够完全满足整个海南岛一年的民生用气需求!”
“当时我们面临着比‘深海一号’一期更复杂的技术工程,并且要挑战深水、深层、高温、高压四大行业难题,在全世界内都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而攻克难题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同当年中国海上油气开发的石油探索之路一样,充满激情与勇气:
一步步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我们正在坚定地迈向海洋强国。
而从崖城往北,两百多公里之外的洋浦港,来自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芳烃部的青年工人于欣彤、李依婷,正在为自主芳烃技术的进展欢欣鼓舞。
“2021年7月,我走出校园,从内蒙古的一个边陲小镇跨越4500公里来到海南,开启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给予了千千万万像于欣彤一样的年轻人更大的平台,“所以我选择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新海南人,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融入我的青春年华。”
此前,全球只有美国UOP、法国IFP两家公司掌握了芳烃成套技术,国内生产装置全部依赖国外技术,每年要消耗数亿元来支付专利使用费。“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为突破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芳烃成套技术自主成为一条必行之路。
海南炼化人不辱使命,首套国产化芳烃装置一次投产成功,中国石化就此打破了西方人长达40年的技术垄断,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现在,海南炼化不停地改进革新,运用国产化芳烃技术2.0的第二套芳烃装置已经建成投产,各项指标持续领跑:“目前,我们芳烃装置生产的纤维,约相当于3个海南省有效耕地产出的棉花,这不仅能解决穿衣难题,节省出的棉田还可以种植粮食,为有效解决棉粮争地矛盾、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作出重要贡献!”
在广袤的南海与海南,中海油的青年们也正在持续躬耕蓝色国土,为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着青年的力量。“我们青年将继续向海图强,在自贸港建立起一条环环相扣的油气开发、天然气发电、炼油化工等产业链,为‘链’起自贸港贡献青年力量,为建设‘海上海南’而不懈奋斗!
这些年,在进博会、在博鳌亚洲论坛,在各类聚焦开放的盛会上,习曾多次谈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把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重要举措。海南自由贸易港不仅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更代表中国开放的新模式、新突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鲜亮名片。2024年12月,习在海南再次强调:“着眼全方位实施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统筹安排好开放进度和节奏。”现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在指引下,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
而在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确保封关运作平稳有序的过程中,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中,离不开青年的主动作为。
2020年,林华婷入职海口海关,在自贸港这片热土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对于“自贸港”中海关青年的奋斗故事,她耳熟能详。
”那一年,为探索开局破题之路,海口海关党委发挥青年优势、选拔青年骨干组建工作专班,承担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货物贸易自由便利”关键内容研究。他们学习国际先进自贸港建设经验,开展“中国特色”“海南特点”研究,突破传统思维,充分论证,大胆提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管理思路。
海关支持将洋浦保税港区内部分政策扩大至洋浦经济开发区试点,为全岛封关运作积累经验、探索路径。但由于没条件成熟的承接试点企业,新政策出台的难度可想而知!
急难险重的突击任务面前,青年顶上!通过亮出“任务榜”、青年“揭榜”报名,海口海关党委选拔组建了两批次121人次的攻坚克难青年突击队,围绕封关运作重点任务集中攻关。
自贸处的崔瑞康,担任了压力测试突击队的队长,他带领团队驻扎在洋浦地区,与政府部门协同,对企业组织全面摸排、“一对一”指导。为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业务需求全面转化为程序语言,崔瑞康与技术团队同吃同睡,常常讨论细节问题到深夜。那一次,未解决平台正式上线前不期而遇的一处问题,他们一次又一次对通关流程和程序设计全面复盘,对数十个环节进行逐一测试,终于精准“排雷”。当装载首单径予放行货物的集装箱卡车顺利通过卡口那一刻,现场海关青年止不住高声欢呼、热泪盈眶。
“习指出,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海口海关青年时刻准备着、奋斗着!”林华婷说,如今“建功自贸港”已成为海口海关青年当中的“高频词”,成为奉献青春、挺膺担当的主旋律,“作为新时代海关青年,我们将认真履行守国门促发展的职责使命,发挥青年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的特质,推动‘零关税’三张清单、加工增值免关税等自贸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力跑好海关事业接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既要做好司法的职能,又要做好社会服务的职能,其实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副庭长、一级法官林露晴,2010年进入法院系统工作,一路从书记员成长为基层法院法官。对于运用法律工具为海南自贸港快速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她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和实践。
海南法院推行行政诉讼异地管辖后,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负责管辖儋州地区的行政案件,而问题就在于,他们并无专门办理行政案件的法官。面对量大题难的行政案件,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党组的支持下,林露晴作为团队负责人挑起了这个担子,搭建行政团队,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妥善处理了一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如涉恒大海花岛行政处罚系列案、涉恒大海花岛征缴土地闲置费系列案、和庆镇人民政府房屋或者设施系列案等。2019年至今,林露晴共审结各类行政、民事、涉外、环资案件千余件,结案率94.15%,平均审理天数45.5天,在全院位列前茅。
自海南自贸港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制度及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以来,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有名的公司入驻海南自贸港“样板间”洋浦保税港区。2024年,林露晴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起新案件,也是洋浦法院遇到的首起因商事纠纷引起的先予执行案件:一家全国进口冻品的领军企业,在仓储出库过程中与洋浦某公司因库温不达标导致冻品进口肉缓化引发纠纷。双方意见分歧很大,贸然采取先予执行可能会激化矛盾,不利于案件的顺利审理。林露晴充分了解案情后,经过多方取证、沟通、学习相关业务经验,通过合议庭召开听证会,又与执行局法官召开专门会议谋划措施,裁定准予先予执行。在三方当事人均到场、冷链货车到场待命的情况下,邀请洋浦保税港区的物业经理到场见证,最终将该批冻品进口肉全部先予执行出库。这次先予执行活动,充足表现了人民法官、人民法院能动司法、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以双赢多赢共赢的方式办理案件,达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林露晴这种想方设法积极地推进“抓前端、治未病”的办案方法也入选了海南省高院的案例库。
“现在,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在工作之余先把雅思考过,然后我想再多读一点书,比如读个博士。我觉得,要服务好洋浦港的建设,服务好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我们自己要更优秀一些,要储备更多的法律知识。”林露晴热切地期待法律青年的“加盟”,她说,“海南的环境慢慢的变好,希望法学专业的青年们能勇敢地来到我们法院,不畏挑战与困难,继续把法治服务营商环境的工作做好!”
尖峰岭,是海南岛第二高的山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下有个尖峰镇,海南大学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段耀威所在的“火龙果”科技小院,离尖峰镇有15公里远。2023年6月18日,段耀威独自一人带着行李,从崖州湾坐着“货拉拉”来到了这个基地。
到这里的第一天,段耀威心里满是失望:住在泡沫瓦房里,跟农户一起吃、一起劳作,在太阳地里待一下午,皮肤立马就会换个颜色……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现在却到这种穷乡僻壤工作,他心里有点不太好受,该走还是该留下来?
“一开始,不想待下去的原因是这里很偏僻,语言又不通,可是后来对这里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感觉慢慢的变好,再后来,我慢慢地有点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段耀威驻扎的这个基地,全园只种植燕窝果。这种外形黄色、鳞片呈龙鳞状、白色果肉的水果,与我们常吃的红色火龙果类似,但肉质更为细腻甜美。燕窝果生长周期是火龙果的4—5倍,因此价格更高,成了农户增收的好选择。
为了帮助农户解决燕窝果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难题,段耀威和老师、同学围绕火龙果根系生物学特性和磷高效利用、氮素营养的影响、配方肥及生物刺激素对燕窝果生长和果实品质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李娟在试验过程中通过火龙果间作蓖麻能明显降低线虫侵害,由此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段耀威通过对土壤分析和对植株养分需求量的计算,通过精准施肥为燕窝果提供适宜的养分,能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周义良通过遮阴、施硼肥等措施提升燕窝果花粉活力以提升果实授粉活力及坐果率;范有辉以多种农艺措施调控树体状态以减轻双色果裂果……段耀威说,来到科技小院的最近一段时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基质覆盖厚度这样的一个问题上,通过对产量的统计,9cm桉树皮覆盖比不覆盖处理,一亩地一年要多收3000斤……按照基地种植培养面积来算,每年累计经济效益就能增加200万元”。
2024年3月,作为海南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学生院长,段耀威和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同学们一起为农户制作了一个百米科技长廊,将火龙果生产常识放到了田间地头——那天,五十多个农户跟着他们,非常专注地听他们讲解火龙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施肥原则、根系管理等农业知识。“每讲一张图都会向我们提问看不懂的地方。”结束的时候,一个大姐悄悄找到段耀威说,这个长廊特别好,她不识字,但今天听同学们给她讲了一遍,她差不多就听懂了。那一刻,段耀威感到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我们小院再辛苦也值了……”
位于海南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民建、民管、民用的商业航天发射场。该发射场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商发)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从动工建设起,仅用了878天,已于2024年11月30日实现首发圆满成功,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以及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提升了我国航天发射能力。
在碧水蓝天之间,海南商发有着无数年轻的面庞,为这一刻的成功而拼搏着、激动着。
这个1991年出生的青年,2022年12月退役后加入海南商发旗下文昌航天发射保障有限公司。2024年9月,台风“摩羯”登陆那天,王龙跟同事“枕戈待旦”坚守在二号工位。几近疯狂的海风呼啸着冲入发射场,配电室外侧大门的门闩被大风撕出了破口!危急时刻,王龙用钢管固定门把手,以血肉之躯紧紧顶住大门,不让台风“越雷池一步”:“风力太大,把门都吹坏了!我们四个人就拿粗一点的钢筋棍别在里面,死死顶住……”苦苦支撑两个小时后,他们最终保下了配电室外门,保全变电所设备不受台风直袭损害。
“青年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不打折扣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28岁的徐慧,是海南商发液氢组副组长、二号工位首发加注供气保障人员。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前在杭州有着稳定工作和高收入的徐慧,选择在海南商发成立后回到家乡:“我决心结束杭漂生活,返乡参与建设自贸港!”
“习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想到这句话,我觉得我没理由拒绝,也不想拒绝!”她下决心,要从一颗螺丝钉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去感受航天、参与航天。”徐慧说,她找到了一个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我将继续担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助力祖国航天事业腾飞!
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是海南自贸港核心引擎临空经济区的重要示范项目。在这里,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维修公司能够为国内外100余家航空公司可以提供“高效率、一站式”的航空维修综合服务,正在推动着海南高端现代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
飞机维修工程师郭瑞洋,是海航技术中南维修基地技术支援中心的一名“飞机医生”,从优秀员工到青年岗位能手,从青年突击队队长到党员先锋模范代表,6年如一日,累计已为3600余架次飞机排除大小疑难故障。他不断钻研业务,总结出一份近40万字的《737电子技术支援宝典》用于飞机排故,并另辟蹊径创新性地通过译码拟图、航路模拟和实时监控相结合的方式,绘制飞机GPS信号干扰热力图,辅助各区域民航空管局寻找可疑的干扰源,提供强有力的线索或证据,保证了民航飞机的安全飞行。
同样为飞机的安全运行和旅客的平安出行提供较为可靠保障的,还有民航海南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塔台管制室主任庞正,兢兢业业工作16年,参与保障美兰机场各类飞行近百万架次,旅客吞吐量累计超1亿人次,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20余次,被大家誉为“海南自贸港天路的守望者”。
庞正指挥航班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使用首个就近联络道实施“非全跑道起飞程序”郭瑞洋在2022年参与了研制飞机气象雷达NVM排故工具并成功申请为实用新型专利,该工具于2023年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现已累计精准排故198起,成为行业降本增效的典范。庞正则带领团队创新管制运行模式,应用临时塔台指挥车协同保障校飞、试飞美兰机场双跑道验证成功,攻克了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塔台遮蔽管制员视野”的民航空管重大难题,成为全国首次在两千万级大型机场实践成功的案例。石斑鱼是海南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三亚海洋研究院的副教授叶质,专注于石斑鱼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他所带领的团队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优化育种模式、创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强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和实践,在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为保障国家渔业生产和提高水产动物品质、加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实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实际贡献。
李茂佳和蔡道勇是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两名普通的青年工人,他们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先后斩获了全国乙烯装置操作工技能竞赛金奖、全国S Zorb装置操作工技能竞赛金奖,这在需要长期摸爬滚打磨炼技术的石油化学工业行业是罕见的。蔡道勇说,海南的天气很热,但海南的事业更热,他正在争分夺秒地提高自身技能,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能和不懈的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不断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
这个2008年接受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圆满”资助而跨入大学校门的农家姑娘,毕业后回到儋州市木棠镇娄根村工作,从一个困难家庭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儋州市优秀员、儋州市扶贫先进个人、第十二届全国妇联执委。现在,她正在全身心投入共青团事业,大力做好希望工程捐资助学等工作,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学子获得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2023年,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授予张慧琳“海南希望工程30年希望之星”荣誉称号。
洪小贺,与父亲一起从宝岛台湾漂洋过海,扎根海南乐东、琼海等地乡村创业,在海水鱼苗繁育、养殖领域大显身手,尤其在石斑鱼亲本培育与人工繁育方面成绩突出,推动了当地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帮助慢慢的变多的村民走上了技术致富道路。同时,他积极为海峡两岸渔业合作、技术交流搭建桥梁,推动了两岸渔业交流与发展。他还协助邀请了40余名台湾青年参加全国台企联台青训练营、自贸岛落地沙龙、海南台青研学营等活动,引导台湾青年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深入推动两地青年交流。
还有太多太多的青年,正在积极投身火热的自贸港建设,以青春斗志和青春激情展现着青春作为、彰显着青春风采。他们或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许依旧默默无闻。我们也无法一一与他们面对面地坐下来,听他们畅谈拼搏的故事与奋斗的经历。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我们的同路人,是千千万万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奋勇争先的同行者,“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他们共同的品质,牢记习的关怀和殷殷厚望,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是他们共同的志向。
此时此刻,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力奔跑着,用青春的激情书写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壮丽篇章。时不我待、踔厉奋发,耀眼的青春与时代的光芒交相辉映。我们时刻为这样的新时代,为新时代里的青春奋斗者感动着。